向文人学习3: Artist Statements

2012年09月05日 - 2012年10月10日

Girolamo Marri: 每当我想冷静下来,我就开始痒了,录像,声音,8张A4打印纸,循环播放 尺寸可变,2012

我想说不要忽视, 但你的内省在这里毫无价值。因为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, 在四周残存的自然中释放自己, 呼吸 "气" 而不是细尘, 或许这甚至比吃冰淇淋还要棒, 但你的和谐不会让余下的我们将最擅长的东西做糟。是的, 你会因此和平地点头, 柔软地握着你的刷子、一碗米饭填充了整个礼拜、用一根牙签来清洁, 你的背就像一个木板, 在八月里喝着热白茶,微笑着死去, 享年117岁。但你不会传染, 你不接触任何人; 你实在太慢了。如果你不知道, 你是愚蠢的, 如果你知道, 你是自私的。所以你也不例外。
如今, 我们无法将生活的意义发送在仅限只言片语的微博上。

计文于 朱卫兵: 读《步辇图》有感 103 x 69 x 105cm, 2011

与唐太宗时期相比,我们现在这个体制越显老旧了点、能提供人类的养料也越显少了一点、精神上也越显萎靡了一点、文化上也越显贫乏了一点;却在霸气上越显过了一点、与普罗大众比起来、他们越想比别人越显高贵一点、不凡一点、盛气凌人一点、更加专横一点······

李消非: 流水线, 2012

计件、计工、计时
寂静沉默的细节
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流失
如同尘埃上的记忆

Monika Lin: 在科举考试的路上…: 乌鸦2号, 电线, 宣纸, 胶水, 蜂蜡, 尺寸可变, 2012

在研究文人的过程中, 我们经常忽视的是:他们的特权生活是倚靠无数农民向官僚上缴税收、进贡物品、无偿劳动而获得的。我将 "米" 这个题材作为农民阶层的符号;我通过书写这个 "米" 字一万次来模仿文人的实践, 希望从而强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之间的联系:农民的这种艰苦的体力劳动, 可能是无法计算的时长(以10,000或万来体现)
在我居住于旧金山行为艺术艺术学院期间, 我写了10,000次 "米" 字, 同时也在短短的12小时内安放并移走了一整片 "米" 字, 我将我的注意力转移至文人和农民的另外一种联系上:民间故事。在蒲松龄所写的故事里, 他将文人设置于不同的阶层, 继而谱出了道德和心理层面上都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。经常这些文人在途中都会遭遇畸形的鬼怪, 拦住他们并改变他们的命运。狐狸精, 老虎假扮的人, 鹦鹉和乌鸦只是这些超自然生物中的一部分, 它们与吟游文人的邂逅不单只为趣味, 同样也邀请我们去重新思考中国民间文化、农民、文人和他们的标志性作品之间丰富且复杂的关系。

史金淞: 史金淞, 临壁 / 题扇子, 现场即兴行为, 在非主要的区间墙面, 用木炭随意书写......, 2012

我不知道中国文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临壁题书的习惯, 也记不清他们都写过什么, 尽管有那么几个著名的段子, 无外乎些情爱牢骚山水人事, 有酒学仙无酒修佛之类, 当然反诗是个重要体材, 也最是有名, 方式也是零零总总, 什么藏头诗呀哑谜诗呀不一而足。总之无论写什么, 大概都称为诗, 通常都是酒酣飘然之际, 用的也大多是毛笔和墨, 应该是酒店茶楼烟花柳巷的帐房器具, 想来也不会是什么上流的文房雅具, 但必竟风流自在性情流露......
现如今毛笔是不用了, 至少在绝大多数地方是难觅踪迹了, 酒是不能多喝了, 酒驾事儿就大了, 什么平仄韵律也不大知道了...
可这风流自在性情流露还是要的, 四壁围合是不爽的, 看来临壁整点什么是重要的, 尤其是那个反字......
无聊的题个扇面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来由吧!

苏畅: 苏畅, 树的肖像, 石膏墨, 10 x 10 x 5 cm, 2012

材料对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, 元明之后喜好用纸, 所以才使得笔墨之法流行繁荣, 所以我想尝试下传统材料的生命力。
古人看待事物的态度都是连绵长久且富有生命力的。就像一颗树, 在一个很小的地方, 慢慢长, 可以长得很高大。
而我们这个时代举目望去, 都是不计后果, 杀鸡取卵, 文化上自我毁灭的阶段。
所以我默写了, 心中这个时代的树的肖像。

苏畅: 四君子图, 综合材料, 80 x 56 x 12 cm, 2012

四棵笔直的杉树,犹如这个时代的君子般屹立

吴高钟: 吴高中, 书、我、雨、狗, 书, 2012

我读的书《四书五经》被放在下雨的夜晚中, 一只狗把它撕成了碎片。
我的兴趣在于: 书、我、雨、狗在那个夜晚的会有怎样的相遇呢?这四者之间在一个下雨的夜晚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呢?

许志锋: 许志锋, 玻篱 No.1, 玻璃钢筋混凝土, 61x17x17 cm, 2012

工业化、城市化和全球化业已迅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。水泥、钢铁、玻璃和塑料已经成为新的"文房四宝", 激活我们的审美观, 从经典到现代的层面, 因此我仅仅借着这些元素 "画", 在 "传统" 中国文人的背景下探寻新的 "四君子"。

 
Top ▲Top ▲